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欢迎您!
学校主页

谢宏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的省思

发布时间:2017-04-20浏览次数:641

谢宏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的省思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这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顶层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不仅有了制度保障,也有了更加强大的推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人文精神的涵养,健全人格的塑造,人生境界的提升等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要做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的始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定要认识到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与教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既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依托,要传承或接受一种文化,首先必须掌握这一文化所依托的语言。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来说,这一载体只能是汉语,就是语文教育教学。在国民教育中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语文的教育和教学将要承担起更多更大的责任,这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在广大学生和家长中,“语文天生重要”的观念一定会更加深入人心。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形成的语文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将得到新的检验。最近,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就提出“懂书法会朗诵”要成为学生的基本功。并且明确指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打造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的示范标杆,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两种意识”。“一种能力”即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两种意识”即自觉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

第二,价值是文化的核心,国民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在于传授传统文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知识的涵养,使学生深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化其价值。最终达到“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学生要完成知识的内化,真正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就一定要通过理论知识学习、社会实践锻炼等各个环节,知行合一。《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显然预见到了这一点,提出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幼儿阶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科书编撰主要以绘本、童谣、儿歌为主。小学阶段,可以编撰以中国古代名贤的言论、事迹为主题的教科书,中学阶段建议开发以带有地方特色的能够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大学阶段则设置《中华文化概论》《中国传统道德》《中国人生哲学》等必修课程。辅以大量的人文素质选修课,同时有计划地推进高校学术讲座中传统文化类主题的比重。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华中理工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曾经开设大量的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人文讲座,并且将讲座内容整理结集出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做法值得借鉴。在此基础上,以活动为载体,加强社会实践教育,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通过了解与熟悉中华传统文化的素材、知识,又身体力行地参与传统文化的实践教育活动,必将有助于学生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2000多年前,孔子曾发出“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的心声,自觉扛起传承周代礼乐文化的重任。30多年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经用“家藏万贯,膝下无儿”来感叹传统文化后继乏人,其实也是对关乎传统文化的部分“冷门”与“绝学”的青黄不接表达了深深的忧虑。可以预见,当前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同样面临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曾经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冷落,使得现在的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中,真正具有较高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人数还不够多。应该制定国家级、省级中华传统文化师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有赖于相关学科与专业的支撑。总体上看,这些相关学科与专业往往属于冷门,无法同那些“显学”相提并论。难能可贵的是,不少从事传统人文学科的学者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乐此不疲,真正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一心从道,矢志不移”的精神气质。国家对这些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相对受冷落的人文学科,要特殊照顾,专门扶持,使从事这些学科的专业人才衣食无忧。

可以预期,随着《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真正落实,我们可以乐见人民大众对中华传统文化将真心喜爱,青年一代的传统文化素养将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迸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文章载于:《福建日报》2017-04-18  09理论周刊/新论)

联系我们

学院地址:福建师范大学理工楼 邮政编码:350117

学院办公室:理工楼10号楼

团学办公室:理工楼10号楼203室

团学公办电话:22921883

公众号矩阵

福建师大公共管理学院

MPA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