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 称: | 教授 | |
学 历: | 博士 | |
出生年月: | ||
邮 箱: | 43309734@qq.com | |
研究领域: | 政治学理论、西方政治学说、公共政策与社会治理 | |
是否导师: | 硕士生导师 | |
行政职务: |
教育背景
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获学士学位;
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获博士学位。
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获博士学位。
社会兼职
讲授课程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本科)
政治学(硕士)
西方政治思想史(硕士)
现代政治思想专题研究(硕士)
政治学(硕士)
西方政治思想史(硕士)
现代政治思想专题研究(硕士)
获奖情况
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9)
福建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1)
福建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1)
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群主义的自我理论研究”(35万)。
2.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现代权利主体的价值选择与政治认同研究”(9万)。
3.网龙公司委托项目“大数据时代地方治理研究”(106万)。
2.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现代权利主体的价值选择与政治认同研究”(9万)。
3.网龙公司委托项目“大数据时代地方治理研究”(106万)。
代表性成果
1.林少敏:《自我选择与政治认同—对自由与社群之争的反思》,人民出版社(A类),2017年9月。
2.林少敏:评罗尔斯的自我论 《哲学研究》(A类)2011年第10期。
3.林少敏:价值多元论及其悖论 《哲学研究》(A类)2008年第9期。
4. 林少敏: “道尊于势”的历史与性格 《哲学研究》(A类) 1996年第11期。
5. 林少敏:在“逻辑”与“价值”的交融处 《哲学研究》(A类) 1999年第7期。
6. 林少敏:画地为牢的“个人”与政治自由——对伯林自由理论的批评 《政治学研究》(A类)2010年第6期。
7. 林少敏:免于强制的自我与无根的自由——哈耶克自由理论的困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A类)2011年第4期。
8. 林少敏:现代性根基中的隐患——从笛卡尔到康德的自我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A类)2010年第4期。
9. 林少敏:在自我与他者的辩证法中寻求善——从马克思主义的视野看(B类) 《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5期。
10. 林少敏:回到经典经典回到“我”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CSSCI)2014.2 。
11. 林少敏:世界的逻辑重述与现代自我的生成 《学术研究》(CSSCI)2006年4期。
12. 林少敏:当代中国农村秩序转型中的制度供给与政治社会化 《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CSSCI),2006年第5期。
13. 林少敏:乡村社会对村民选举的回应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2004年第3期。
14. 林少敏: “人道主义”学案——对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陆“人道主义”争论的一种检讨 《问道》第二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
15. 林少敏:跨越彼岸的关切——论基督教及其文化塑造的精神动力 台湾东海大学《中国文化月刊》第138期。
2.林少敏:评罗尔斯的自我论 《哲学研究》(A类)2011年第10期。
3.林少敏:价值多元论及其悖论 《哲学研究》(A类)2008年第9期。
4. 林少敏: “道尊于势”的历史与性格 《哲学研究》(A类) 1996年第11期。
5. 林少敏:在“逻辑”与“价值”的交融处 《哲学研究》(A类) 1999年第7期。
6. 林少敏:画地为牢的“个人”与政治自由——对伯林自由理论的批评 《政治学研究》(A类)2010年第6期。
7. 林少敏:免于强制的自我与无根的自由——哈耶克自由理论的困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A类)2011年第4期。
8. 林少敏:现代性根基中的隐患——从笛卡尔到康德的自我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A类)2010年第4期。
9. 林少敏:在自我与他者的辩证法中寻求善——从马克思主义的视野看(B类) 《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5期。
10. 林少敏:回到经典经典回到“我”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CSSCI)2014.2 。
11. 林少敏:世界的逻辑重述与现代自我的生成 《学术研究》(CSSCI)2006年4期。
12. 林少敏:当代中国农村秩序转型中的制度供给与政治社会化 《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CSSCI),2006年第5期。
13. 林少敏:乡村社会对村民选举的回应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2004年第3期。
14. 林少敏: “人道主义”学案——对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陆“人道主义”争论的一种检讨 《问道》第二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
15. 林少敏:跨越彼岸的关切——论基督教及其文化塑造的精神动力 台湾东海大学《中国文化月刊》第138期。